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微专业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王萌伟发布时间:2024-06-05浏览次数:10

滨医教字〔202456

各部门、单位、学院:

为加快推进新医科、新工科、新文科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校决定开展微专业建设立项申报工作。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理念

微专业建设是学校基于学科综合优势,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是为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促进医药等学科专业协同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而实施的多样化办学模式探索,可有效弥补大学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及培养周期过长问题,加强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培养衔接,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二、申报要求与建设任务

1.微专业应为我校现有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需求,特别是对接专业建设“四新”要求申报建设。

2.微专业要对接人才培养需求确定培养对象,明确培养目标,创设课程体系。每个微专业原则上开设7-10门课程,总学分控制在15-20学分,每门课程原则上为2-3学分。鼓励开设以研究性项目为导向的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优化课程内容。积极开发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新课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推动课程内涵的整合、跨学科融合和校企应用联合,以适应“四新”发展新要求及学科专业交叉趋势。

4.培育优质教学团队。申报学院牵头组建具备过硬政治素质,高尚道德情操,业务精湛,乐教善教的微专业教学团队。设置微专业负责人1名,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鼓励跨学院、跨部门、与相关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合作建设,充分打造体现我校学科交叉特色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和校企合作团队。

5.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强化综合应用与实践操作,注重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加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三、立项程序

申报工作按照团队申请—学院遴选—专家评审—校内公示、公布的程序进行:

1.微专业负责人根据要求,填写《滨州医学院微专业建设申报书》(附件1),向学院提出申请。

2.学院审核项目建设条件与内容,并组织初步遴选推荐。

3.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4.对评审入围的项目,学校进行校内公示、公布。

四、实施管理

1.经批准立项的微专业,于获批当年必须招生,并根据申报要求确定招收对象、制定招生简介,报教务处审定后面向学生公布。学生自愿报名,各微专业负责招生宣传、选拔等,原则上15人以上方可开班,并按照《滨州医学院微专业申报书》和《滨州医学院微专业培养方案》等的要求开展培养工作,原则上微专业培养周期为3-4个学期。

2.微专业原则上采取单独编班形式组织教学,校内学生可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六日以及寒暑假时段授课。校外学生采取线上授课方式开展教学。

3.微专业申报学院承担主体建设责任,负责微专业建设及运行管理;微专业教学团队在申报学院领导下,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授课等具体任务;学校对微专业建设实施项目化管理,负责开展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

4.微专业授课视招生运行情况给予一定教学工作量倾斜。同时对教学团队在微专业及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成果培育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及支持。

五、材料报送

微专业由申报学院汇总、审核遴选,并请于618日前将《滨州医学院微专业建设申报书》(附件1)、《滨州医学院微专业培养方案》(附件2)、《滨州医学院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附件3)纸质版一式6份、300字左右微专业简介一式1份报送至教务处教学建设科(行政办公楼1125),电子版发送至邮箱bzmcjxjshk@163.com。联系人周老师、王老师,联系电话:6916325。

 

附件:1.滨州医学院微专业建设申报书.doc

2.滨州医学院微专业培养方案.docx

3.滨州医学院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docx

 

 

滨州医学院教务处

20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