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校级精品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1-25浏览次数:138

滨医教字〔2019126

各有关部门、院(系):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见附件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4号,以下简称《课程认定工作通知》,见附件2)等文件要求,学校积极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在先期已开展2019年校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与推荐工作后,决定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校级精品课程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定范围

凡是纳入我校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课程均可推荐。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

二、认定类型与要求

主要认定以下三类校级精品课程,相关要求依据《实施意见》和《课程认定工作通知》。

1.线下精品课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2.线上线下混合式精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大力倡导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优质课程申报。

3.社会实践精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精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推荐与认定条件

所推荐参评的三类校级精品课程均须至少经过一个学期或一个教学周期的建设与完善(申报国家级的需要完成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改进。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的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1.教学理念先进。落实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是注重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2.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德育)培养。

4.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5.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6.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7.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四、认定程序与方式

评价遴选程序要保证规范、科学,确保课程质量。

1.课程申报与学院推荐(1125-1210)。由课程组自愿申报、课程所在学院或部门组织初评与推荐,不限数量。申报学院和申报课程负责人要对申报课程的网上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核查,准确把握政策要点,符合认定范围与要求,严把政治观、尊重科学性、以事实为依据,保证课程合法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学校认定(1211-1215日)。学校组织专家对学院推荐参评的三类校级精品课程进行认定与公示。认定方式采取查看资料(申报资料及其他佐证材料)、课程负责人现场说课(每人10分钟内,包括教学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改革成效等)、查看课程在线运行状况及学生在线学习数据(仅混合式课程)、看课(线下一堂课,40分钟)。

3.学校推荐(1216-2020110日)。择优推荐2019年国家级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等一流课程评选候选课程。对候选课程进行完善,完成相关视频录制、工作网申报材料填写、报送信息在线审核和提交工作。

4.认定课程管理。按照《滨州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奖励暂行办法》《教师岗位竞聘教学工作业绩量化评分办法》,学校对认定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和团队主要成员予以奖励和教学业绩分。认定为校级精品课程须继续建设五年,其建设和改革成果在指定的网站上集中展示和分享,且定期更新资源和数据。学校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与动态管理。对于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课程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课程,将予以撤销。

五、推荐材料要求

1.申报书填报。三类校级精品课程认定的申报,均须填报《滨州医学院本科精品课程申报书(2019年)》(见附件3),并按照申报书中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关支撑材料。

2.材料报送。申报书及相关支撑材料须经教研室主任及开课学院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学院公章。有关评教的资料须教学质量监控处给予认证并盖章。以开课学院为单位审核与汇总申报课程材料,填写“滨州医学院2019年校级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见附件4)。

请将以上纸质材料于1210日前交到教务处教学建设科(1123室),相关电子材料发至邮箱:bzmcjxjshk@163.com

联系人:朱光燕,联系电话:6916325

 

附件: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4号)

3. 《滨州医学院本科精品课程申报书(2019年)》

4.  滨州医学院2019年校级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

 

 

滨州医学院教务处

20191125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