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学生“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实施意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19浏览次数:304

滨州医学院学生“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专业、

早期接触科研”实施意见

 

 

为全面落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交流沟通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在本专科学生中开展“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教育(以下简称“三早”教育)。为将“三早教育”落到实处,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主要方式

(一)早期接触社会

1.第一学期开设“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讲座,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2.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日常社会实践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社会需求与自身素质、职业胜任力与行为方式相匹配的程度,明确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同时培养学生与人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1)日常社会实践可利用节假日时间,深入社区、医院等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法律援助、科技发明、科普宣传、勤工助学、医疗服务、义务导医、环境保护、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女、陪护留守儿童、参与驻地“文明创城”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2)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采用项目化管理机制,按照“结合学校育人目标、结合学生专业特长、结合实践地域所需、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学生就业创业”的目标和要求,从具体问题入手,深入基层、贴近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第一线,开展党史政策宣讲、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科普宣传、文化遗产传承、心理教育帮扶、基层挂职锻炼、就业创业现状调研等的实践活动。

3)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每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不少于4周,考核以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的方式进行,每人不少于两篇,总计2学分。

(二)早期专业实践

1.新生入学开展专业教育,考核以提交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每人不少于一篇,计0.5学分。主要包括:

1)系统介绍专业历史、办学条件、发展前景、学生就业方向、培养方案等。

2)请本专业知名专家讲授自己的成长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感受专业工作者的神圣与责任。

3)通过参观等方式,了解与专业相关单位、部门的结构、功能、职责、服务流程等,使新生初步认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2.实施专业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医学类专业第一学年开设医学导论课程,使学生一开始就熟悉病人,接触临床事例。第三学年开设临床桥梁课程和医患沟通学,通过课程见习、实训室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理解,掌握必要的技能,并按课程教学要求考核。其它专业按照专业特点设计相关课程与内容。考核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进行,并获得相应学分。

3.基础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要与专业实践、实际案例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学生不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考核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进行,并获得相应学分。

4.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预见习”,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为期四周的临床医学实习,一般在第三学年的暑假进行。要以“了解医疗环境,接触病人,获得良好医德医风和基本医疗操作的感性认识”为主要目的,学生深入一个病区了解病人的家庭背景、生活卫生习惯、诊治情况、心理状况、就医费用和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医疗技术水平以及学生对医疗保健制度的满意度和建议等。其它专业按照专业特点设计初步参与专业实践的项目与内容。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每人不少于一篇,计14学分。

5.专业课程开设阶段,按照专业特点每周安排适当学时参与专业实践学习;训练专业实践技能,学习从事专业实践的技巧;积极推进实践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使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专业思维、专业操作、信息处理等能力。考核以培养方案的规定进行,并获得相应学分。

6.开设专业技能综合训练教程,为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考核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进行,并获得相应学分。

(三)早期接触科研

1.开设“循证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医学文献检索、卫生统计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通过开展PBL、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合作式学习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积极性。

3.坚持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4.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使基础医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超过50%。

5.进一步加强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主体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考核以提交课题研究报告方式进行,学校立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按照规定程序结题,结项后每项计2学分,总分不超过5学分。

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按照《滨州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滨医行发〔201042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的立项评审、课题运行、项目结题等各环节管理,加大资助力度,努力打造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品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水平。

2)鼓励成立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申请成立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经院(系)同意成立的科研兴趣小组按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分的50%计学分。每个科研兴趣小组可根据科研需要聘请指导教师,院(系)要加强对科研兴趣小组的指导和管理,为小组提供一定的科研场所和实验器材等必需设施。

3)创新大学生助教助研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等时间参与各教研室、研究所(室)的助教助研活动,对在助教助研中表现优秀者,经教研室主任推荐,院(系)审核,教务处同意后,给予0.5-1学分的奖励。要建立健全制度,增加学生参与教学和科研的机会,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

二、组织领导

“三早教育”由教务处(实践教学部)牵头,负责组织领导、指导督促、检查审核等,学生工作处、科研处、校团委等部门分工负责相关活动的计划制定、组织实施、考核、报送成绩等,各院(系)具体负责各类活动和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早期社会实践由校团委、各院(系)组织实施;早期专业实践由教务处、各院(系)组织实施;早期科研实践由科研处、各院(系)组织实施。

三、相关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工作,学校各级领导,各部门、单位、院(系)务必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确保“三早教育”的顺利实施并落到实处。

(二)要完善方案。要根据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三早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学生取得足够的“三早教育”学分方才准予毕业。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坚持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并重,将实践能力培养纳入系统教学规划中,把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实验课教学、临床见习教学、实习前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临床实习教学)与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本科生导师制、开放实验室、劳动实践、科技与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三早教育”取得切实成效

(三)要健全制度。要根据本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三早教育”相关配套制度和规定,加强对“三早教育”活动的管理,不断提高“三早教育”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要根据“三早教育”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方案和管理制度,激发学生“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三早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