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司张大良:所有高校都可借力“慕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11浏览次数:55

   大规模新型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高等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触即发。近日,教育部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为了更好的让大家理解此项政策,2015年5月6日下午15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通过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与网友交流,为广大网友解答了我国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相关问题。

以下是:访谈实录

张大良:各位网友好!教育部近日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文件顺应世界范围内"慕课"发展趋势,强调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自主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促进课程应用,加强组织管理。

张大良:文件列举了7项主要任务,强调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实现课程和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张大良:文件强调建设适应我国课程特点和实际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慕课"尚在不断演变发展,因此,文件使用"在线开放课程"一词,涵盖以"慕课"为代表的、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多种类型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网友提问1:1、教育部是否会建立中国大学慕课官方平台,以解决众多平台之间资源无法共享、学分互认?2、中国大学慕课学分是否能实现国内高校统一互认,建立学分银行,推进完全学分制?

张大良:教育部将在国内已运行平台中择优遴选几家公共服务平台,并鼓励平台之间实现课程资源和应用数据共享。我们正在指导部分高校探索建立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具备考核标准的"慕课"学分认定机制。

网友提问2:民办高职院校如何借力"慕课"?慕课平台如何搭建?真诚感谢!

张大良:我们认为所有高校都可借力"慕课"。一些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技能传授,可通过慕课实现。高校搭建慕课平台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并不主张高校都搭建难以形成规模的小平台,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采用云服务等方式搭建专属的慕课应用中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网友提问3: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在教学中推广慕课,其规模是否有限制?还是所有学生均可自由选择慕课学习?二是慕课作为线上教学,那么线下如何开展辅导和答疑?是否会对慕课开展有组织的教师培训?慕课认定是否有教育部统一标准?

张大良: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试点慕课应用,进行校内制度建设,总结经验后再进一步推广。培训很重要,高校、相关机构、专家组织和公共服务平台,将根据教师、学习者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开展课程建设、课程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培训,以及经验交流。

网友提问4:想知道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含盖初中、高中、大学),这种教育方式(微课、幕课、翻转)能走多远?没有根据国情论证其效果最好不要盲目推广。

张大良:您的提醒很重要!我们是经过国内外考察论证、先行试点后提出高校慕课发展策略的。慕课发展不能盲目效仿他国模式,须立足国情,解决中国教育问题。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冲破传统教学模式藩篱,结合区域、学校实际,推进慕课多种方式应用,促进教学改革。

网友提问5:mooc开发和运行需要一个团队,需要经费,高校应如何制定政策加以配套?能否给高校领导班子一些建议。

张大良:慕课不能彻底替代传统教育模式,但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不可避免。高校领导班子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高校作为慕课建设和应用的主体,应将此项工作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尽快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和配套措施。

网友提问6:张司长,您好!我想请教两个问题。1,大学MOOC是否有计划的整专业的建设,而不是现在零散而不成体系的课程。2,大学MOOC的学分证书认证问题,后续是否有计划与成人教育或者函授挂钩?

张大良:你的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教育部高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校间的协作,以及课程平台来组织实现。第二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探索制度创新。

网友提问7:我这两年参与了慕课建设,收获很大。目前国内慕课平台很多,学校采取广撒网的战略,多平台开课徒增了教师的负担。不知国家是否有关于平台的规范和门槛,希望能指明方向,让开课无后顾之忧。谢谢!

张大良:您是慕课建设的先行者,给您点赞!下一步将组织遴选认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平台之间实现课程资源和应用数据共享,营造开放合作的网络教学与学习空间,协调解决老师多平台开课负担重的问题。

网友提问8:张司长您好,请问未来mooc能否替代教师的作用?

张大良:在线开放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不能取代学校课堂教学。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习、成长、成才。对于慕课教学,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

网友提问9:国家要重点建设哪些在线开放课程?

张大良:重点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鼓励高校间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网友提问10:开设在线开放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如何计算?

张大良:学校自主制定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例如,北京大学的《慕课运行管理条例》将慕课视同常规课程,再根据是否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结合来计算工作量,这种做法可供参考。

网友提问11: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师团队怎么组成?

张大良:课程团队应包括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教育技术人员和助教。课程团队需在开课后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安排、互动和答疑、批改作业和审核、组织考试等工作。学校应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教育技术支撑和服务。

网友提问12:张司长,你好!我个人认为,mooc教学模式是不能替代课堂教学的,这种模式应该是面向公共课程的,应该由国家层面认定一批课程通过mooc方式向高校推广,高校也认可取得的学分,以辅助高校教学,更合理。您怎么看?谢谢!

张大良:你的建议很好!我们重点建设课程包含公共课。重点建设课程将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方式,由教育部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向高校推广。

网友提问13:我想了解一下,在线开放课程学分如何认定?

张大良:我们要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加强研究和指导,发挥高校的自主性,探索建立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具备考核标准的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机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

厦网友提问14:您好!我的问题是: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有啥要求?

张大良:依法并择优对外推广或引进课程。学校或平台承担课程对外推广或引进的直接责任。鼓励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对外推广我国优质课程。择优引进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优质课程。

网友提问15:张司长,您好!我想问问在线开放课程与精品开放课程有什么关系?

张大良:两者都是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新型开放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重构的网上教学课程,具备短教学视频、作业、测验、讨论、考试等完整的教学活动。在线开放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的选择。

网友提问16:目前的慕课平台强调资源和数据交互放在云端,那么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高校失去课程资源实质性**的问题。

张大良:从2011年实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线开放课程是课程建设团队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高校和团队共有。公共服务平台与高校、课程建设团队签订知识产权保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确保课程正常传播,保障各方权益。

网友提问17:请教张司长,国家以后是否会将慕课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心?慕课是否会取代精品资源共享课?关于慕课课程证书的效力和作用范围,国家是否会统一规定呢?

张大良:二者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不能相互替代。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点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在验收时需要提交5年的维护计划,以保证课程的持续共享与应用。

网友提问18:张司长您好,您如何看待当下高校对于慕课的热情,是否能真正的落实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环节中?教育部是否在政策,资金上有一定的支持呢?

张大良:我们强调"应用驱动、建以致用",着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广泛应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课程和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鼓励高校通过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

张大良:感谢网友们的踊跃提问,因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回复,有关政策可到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xxgk_186490.html查询。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时代,作为时代产物,在线开放课程需要大家更多关注和支持,让我们共同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