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开课,终身学习的广阔海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17浏览次数:57

  • 日期: 2013-10-08
  • 作者: 沈心
  • 来源: 光明日报
【摘要】 随着网络公开课的不断发展,一个建立于虚拟平台上的、波澜壮阔的知识海洋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为个人提供了自由遨游的天地,也为无数高校、整个教育体制,以及我们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
【关键词】 网络公开课 开放教育

日前,中国青年报一篇标题为“69.2%受访者喜欢看网上公开课”的报道被光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纷纷转载,网络公开课之火热程度可见一斑。实际上,如果输入“网络公开课”这一词条进行检索,可得到百度相关结果约480万条,谷歌中文约1430万条,而2013年8月5日的百度指数中媒体关注度的月度、季度指数分别呈75%和28%的上涨趋势,颇值得重视。无论对于在校学生或社会人士来说,了解何为网络公开课,已是十分必要之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定义为“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领域的数字化材料”。作为这一运动的新形式,网络公开课,顾名思义,即指在一些大学团队的主导下,上传至互联网以供公众免费共享的公开课程,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教育资源,如课堂视频、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脚本、课程作业等等。无疑,这种课程很好地贯彻了互联网建立和发展的核心理念——联结和共享。

虽然网络公开课是新兴名词,但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1961年,巴克敏斯特·富勒发表演讲阐述了对教育科技工业化规模的思考。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提出了研究“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1969年,英国成立的开放大学实行了远程教学法,几乎每门课程都通过广播和电视播放,教材、学习资料和实验仪器等直接邮寄到学生家里,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真正拉开网络公开课序幕的先驱者,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开始调研网络与学校“增进知识,教育学生”理念结合的可能性,2000年提议启动网络课程开放项目(MIT Open Course Ware),2001年正式启动该计划,引发了一场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运动。2008年,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全球多所一流大学创建了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Open Courseware Consortium),目前,已有超过250所知名大学加**盟,开放共享了超过20种语言的14000余门课程。其中不乏有许多世界顶尖名校的精品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 经典力学》,斯坦福大学的《编程方法学》,耶鲁大学的《博弈论》《死亡》,哈佛大学的《幸福》《公正》等,尤其一些人文方面的课程因受众面更广等原因大受欢迎。近两年,网络公开课的蓬勃发展仍在继续,2011年开始建立发展并迅速获得高人气的MOOC平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以及三大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的兴起等,都是网络公开课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那么,这种在全球呈燎原之势的教育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情景如何呢?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理念、资金、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处理上还有待商讨,但总体来说形势喜人。

首先,国家政策制定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均大力支持。从200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应“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年至2015年建设900门,高教司已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列为高校教学建设的常规工作之一。

其次,各个大学也表现踊跃。复旦大学以《执拗的低音》于2011年3月开国内网络公开课之先河。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成为第一所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的内地高校,并向全球开放了本校首批50门网络课程。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众多名校亦不甘落后,纷纷推出精品课程。今年3月,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在卸任演说上特别强调了建设网络公开课的意义及其艰巨性,可见中国高校对网络公开课有着不断进步的思考和认识,今后对此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也是可以想见的。

中国媒体的反应也相当积极。2010年11月,网易正式推出“公开课”频道,2011年1月宣布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新浪、搜狐、腾讯等也纷纷为网络公开课开辟阵地。

网络公开课在国际国内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与其自身特点密不可分。一是公益免费,造福大众。世界上许多不同国家的人们被相同的问题困扰,如高昂的大学学费,不适宜进入大学的身份、年龄等。免费的网络公开课则是大学普世价值的极佳体现,在这个网络覆盖日益全面的时代,它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可贵的公平机会,其意义不言自明。二是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人们可以在家用电脑,或笔记本电脑、iPad,甚至智能手机上下载iTunes U和Verycd U等提供的公开课,完全突破了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三是选择自由,资源丰富优质。在传统课堂,甚至是远程课堂中,学生的选择权受到限制,考试和学分的压力让学生“不得不学”,以至于产生抵触情绪。但在网络公开课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展现,他们可以出于扩展知识面、加深专业修养等不同目的,选择中意的课题和世界名校名师,体会不同的教师风格、课程内容、环节设计中所蕴含的理念思路,从多元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因此,大学中消极的“逃课”和积极的“淘课”产生鲜明对比,这一现象发人深省。此外,学生的自主性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许多开放式问题以启发思考,这不仅能够引导现场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课堂,也使网络学生在网络留言和线下交流群中积极发言辩论,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对价值观的影响颇大,应当引起国内思想教育的重视。

随着网络公开课的不断发展,一个建立于虚拟平台上的、波澜壮阔的知识海洋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为个人提供了自由遨游的天地,也为无数高校、整个教育体制,以及我们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网络公开课的公益性无疑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反之,它的发展对大学自身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构建学习型社会将不再遥远,更多人将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全球化的脚步一起前行。正如2002年—2010年美国高校联盟连续8年的年度报告所表明的那样,“在线学习是高等教育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已经让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认同,也正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同。网络公开课的未来之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