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9-12浏览次数:191

各院(系):

根据《滨州医学院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的要求,学校已经建立了课程考核、综合考核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进一步发挥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课程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现就关于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工作的通知如下。

一、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类型和方式

在教育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不同的目的、要求和重点。根据评价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了解活动进行的状况以便能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活动质量而进行的评价,其核心是反馈,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的调控自己的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广泛适用于各类课程、课型和任何教学方法。

形成性评价根据评价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等。(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通过学习记录、作业、阶段测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查阅实习手册、客观机构化临床考试等方式进行有效评价,给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使学生及时获取诊断性信息和相应的指导。(2)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弥补不足,积极地设定学习目标和成长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学生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培养自己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激发自尊心、自信心。(3)同学间可对彼此的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时间投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能力,并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形成性评价既能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表现、价值观的发展等做出解释与判断。

(二)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这个阶段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的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通常以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目的是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作用是通过成绩确定学生在后续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反映学校的教学效果和办学质量,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

终结性评价成绩应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阶段测评、计分作业、实验报告、论文综述和教学实践活动成绩等组成;期末成绩一般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考核组成,理论知识考试主要以闭卷形式完成,要不断完善试题库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考试。考查课程考核方式由承担课程的教研室制定,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不同的课程及内容选择考试方式。

二、做好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工作的要求

(一)要以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医术与医德相结合的观点;要认真理解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基本概念、目的作用和形式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把两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对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的有效评估,以达到通过教育评价来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

(二)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制定课程评价实施方案并及时向学生做好解释、说明。自本学期起,各专业各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环节均要积极开展形成性评价,重视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